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和迎接中國共產黨建立100年之時,全黨深入開展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主題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指出,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并且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xiàn)共產主義遠大目標。經(jīng)過反復學習,結合當前實際,我認為“權力”問題,仍然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現(xiàn)實問題。放大時間和空間,回顧20世紀90年代初,蘇聯(lián)部長會議主席雷日科夫曾引用過一段哲理性很強的話:“權力應當是一種負擔,當你感到是負擔時就會穩(wěn)如泰山,而當你感到是一種樂趣時,那么一切都完了。”這是他們在失去執(zhí)政地位后的一段反思。我想針對我們當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呈現(xiàn)的一些情況,談談自己在這方面的認識和看法。
一、權力與負擔的本質聯(lián)系
一是從權力的對立統(tǒng)一性來分析。權力總是存在于權力主體和權力客體對立統(tǒng)一的社會關系和相互作用之中。權力是主體對客體的一種控制力、制約力和影響力。權力最核心的要素是“力”,是物質力,二是精神力。人們可以服從物質力所產生的強制力,但這種服從可能是自愿的,也可能是不自愿的。而人們對精神力所產生的吸引力的服從則是自愿的、無條件的。在權力產生之初,人類社會并沒有國家機器這種強制力量,權力的作用主要產生于對權力主體吸引力的自愿服從。在現(xiàn)代社會,權力實施效力的大小并不是同職位的高低成正比的。有的人雖然位居高官,但人們并不信服他;有的職位不高,但影響力卻勝過高官。所以,一個權力主體在擁有職位之后,還必須努力使自己成為“賢者”“能者”。顯然,這其中當有負擔。
二是從權力的利益性來分析。權力的本質是利益關系,利益關系是權力關系的基礎,所以構成了“權利”這一概念。在階級社會,權力體現(xiàn)著統(tǒng)治階級的意志和利益,但必須對權力支配者和被支配者都有利。同時,必須善于協(xié)調各種群體利益關系,必須將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結合起來。社會的利益主體在利益上常常充滿矛盾,對利益的過度爭奪和斗爭定會導致社會秩序混亂和社會生產力的破壞,因此需要有一種位于廣泛社會中的利益沖突之上的權威力量來調整這些矛盾。這種權威力量就是公權力,其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消除沖突,化解矛盾,維護秩序,個中負擔自不待說。
三是從權力運作的系統(tǒng)性來分析。權力運作系統(tǒng)既包含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以及從上到下的行政機構等硬件,也包含了權力的運行目標、運行方式和常用手段等軟件。就運行方式和常用手段而言,既有強力干涉、紀律制裁和暴力脅迫等硬性手段,也有組織約束、行政管理等中性手段,還有思想灌輸、輿論引導、心理暗示和道德教化等軟性手段,因此,要求每個權力支配者都應懂得權力的系統(tǒng)性,認真研究權力系統(tǒng)的功能,充分而正確地發(fā)揮權力的作用。
二、權力負擔的內容分析
一是學習負擔。
綜上所述,支配權力需要掌權者必須具備相當?shù)乃枷胝嗡刭|、道德品質、管理能力等,而且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制度的變革,要求會越來越高。現(xiàn)今,我們號召和宣傳“新時代、新?lián)敗⑿伦鳛椤薄C珴蓶|同志曾經(jīng)說過,要使自己的思想適應不斷變化的情況就得學習,并且他曾指出不能適應新情況、新變化的“本領恐慌”問題,要求“重要的問題在善于學習”。
至于說學什么、怎么學,古今中外這方面的論述早已為人們所共知,但僅就“權力”問題而言,黨的干部特別是高中級領導干部,應當系統(tǒng)地學習、研究和掌握權力知識和理論,揭開蒙在權力問題上的各種反科學的面紗,走出有關權力問題的誤區(qū),用科學的態(tài)度探索權力運行的規(guī)律和必要的形式及內容,使自己成為有理論修養(yǎng)、有人格魅力、有領導才能的政治家,廉潔高效地管理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社會事務,在黨和國家的各項事業(yè)中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二是工作負擔。權力在其根本上產生于人與人的關系,產生于社會的需要。權力來自社會,來自民眾。因此,這里所說工作負擔,總是源于社會和民眾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這是一直以來的說法。我國宋朝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在其《岳陽樓記》中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這些話,對后世影響深遠。再說我國清朝鄭燮(又名鄭板橋),他在山東濰縣任知縣時畫竹并賦詩:“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清朝的林則徐在《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說:“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1871年,巴黎公社起義失敗以后,馬克思還曾給予高度評價: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第一次嘗試。公社雖然失敗了,斗爭只是延期而已,公社的原則將一再地表現(xiàn)出來。同時,馬克思亦指出,要防止公社領導人由“社會公仆”變?yōu)椤吧鐣闹魅恕薄V袊伯a黨將“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根本宗旨。圍繞這一根本宗旨,毛澤東同志有過一系列論述:共產黨人不是要做官,而是要革命;我們的一切都是為著解放人民,為人民的利益而徹底工作的。黨的干部不論職務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務員;擔子要揀重的挑;吃苦在前,享樂在后;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我這個人沒有私心,我不想為我的子女謀求什么,我只想中國的老百姓不要受苦受難。”
三是精神負擔。我們黨的干部不僅要為著人民,相信和依靠人民,并且還得接受人民群眾的評判。“政聲人去后”“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自古以來的說法。我國繁體字“權”字,各構成筆畫含義很深。當今社會上流傳“金杯銀杯不如群眾口碑,金獎銀獎不如群眾夸獎”。特別是毛澤東同志所說“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經(jīng)常引導人們對自己所作所為的深度思考。
人有是非之心、善惡之心、榮辱之心。人都不想留下罵名,更不想留下千古非議,被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這似乎是一種精神負擔,但只要時時有這樣的警覺,就可變壓力為動力,輕裝上陣,砥礪前行。
四是風險負擔。我國古代曾將當官看作是一種危險的職業(yè),稱作“待罪”,意即:不知哪一天,罪過會降到自己頭上。還有這樣的警示性語言:“朝為田間郎,暮登天子堂,晚鐘進法場。”我們黨開展反腐敗斗爭以來,通過剖析一些典型案件來認識權力的二重性;權力既可能是人們成功的階梯,也可能使人們滑向犯罪的深淵。有權很風光,但也有風險,風光雖好,風險猶存。一個人如果是抱著貪污腐化的念頭去追逐官位,那么就會從“主席臺”走向“審判臺”,“做官”的背后就是“坐牢”,中國的“官”“管”“棺”三個字的內在聯(lián)系值得深思。因此,要有權力憂患意識。四川省交通廳有位原副廳長,他的母親在農村,每當兒子回鄉(xiāng)下看望她,臨別時望著兒子乘坐的轎車漸行漸遠,她心里默默念叨:“兒啊,你的官做得越大,媽的心揪得越緊!”不久其子因受賄入獄,她悲憤而死。可見,對于權力的風險,從外國的政要到中國的農家老嫗,都感同身受。2018年全國紀檢監(jiān)察機關處分省部級及以上干部51人,廳局級干部3500余人,縣處級干部2.6萬人。其中嚴重違紀涉嫌違法立案審查調查5.5萬人次。這說明,反腐敗斗爭時至今日,仍不可掉以輕心。
三、勇于擔當與合理減負
首先說勇于擔當。20世紀20年代我國民主革命時期,廣州黃埔軍校大門口有這樣一副對聯(lián):“升官發(fā)財,行往他處;貪生怕死,勿入斯門。橫批:革命者來。”
在開學之初,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孫中山就號召全體師生:“要革命,便先要立革命的志氣,從今天起立一個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發(fā)財?shù)男睦恚恢雷鼍葒让竦氖聵I(yè)。”在我們的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也有這樣普遍的說法:“當官就別想發(fā)財,想發(fā)財就別想當官。”河南省臨潁縣南街村至今還豎有這幅標語:“當官不搞官僚主義,有權不以權謀私。”
既想當官,并且能當上官,就得按黨的既定要求,做到忠誠、干凈、擔當。進而言之,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每句話、每個行動都要向人民負責。力求做到“想干事、會干事、干成事、能共事、不出事”,嚴格防止和及時糾正“懶政”“怠政”以及“不作為”“慢作為”等傾向性問題,以實際行動響應習近平同志號召的“擼起袖子加油干,一張藍圖繪到底。”2018年11月,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中國歷史上的吏治”,提出把敢不敢扛事、愿不愿做事、能不能干事作為識別干部、評判優(yōu)劣、獎懲升降的重要標準,把干部干了什么事、干了多少事、干的事組織和群眾認不認可作為選拔干部的根本依據(jù)。廣大干部要本色做人、出色做官。為國為民不為己,求績求效不為官,嚴己寬人不中庸,認理認法不認人。既要敢于激流勇進,也要甘于在不勝任的情況下告退,不可貪戀權力。通過目睹對我住處對面的違建房拆遷過程,我看到現(xiàn)今權力行使某些方面的狀況,如標語所示,“陽光騰退,公平公正,政策為民”“民本騰退展和諧,優(yōu)化環(huán)境促發(fā)展”“服務到位,百姓不受累;依法補償,群眾不吃虧”“騰退、補償、安置,政策為先;真心、熱心、愛心,民心為重”“一把尺子量到底,一個政策不動搖。”對此,尤感欣喜。
再說合理減負。
對權力行使者的干部,所在黨政機關要關心、愛護和支持他們。
對于學習負擔,要根據(jù)所管干部的工作性質和各人具體情況,及時地、妥善地安排他們學習和培訓,以增強政治素質,提高執(zhí)政本領。“藝高人膽大”,勇于創(chuàng)新,開拓前進,從而增強自信,保持良好的形象,在執(zhí)政為民中有獲得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對于工作負擔,中央在要求干部勇于擔當?shù)耐瑫r,又提出“盡力而為,量力而行”,要把干部從一些無謂的事務中解脫出來。2018年中央紀委在集中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工作中,整治重點就包括“檢查考核過多過濫,多部門重復考核同一事項,考核內容不務實,頻次多、表格多、材料多,給基層造成嚴重負擔”等問題的情形。本文寫作中,調查了解到的四川省南充市關于正向激勵干部30條措施和建立容錯糾錯機制,“30條”意見很有借鑒意義。
對于精神負擔,還是要加強對干部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引導他們開闊胸襟,站在高處,看到遠處,干在實處,在攻堅克難中增長膽識和才干。既謹言慎行,又磊落灑脫;既虛懷若谷,從善如流,又理直氣壯,堅持原則。對于風險負擔,黨組織一定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化險為夷。一個人犯錯誤甚至犯罪,固然是咎由自取,但是也是黨和人民的損失。在現(xiàn)實的商品經(jīng)濟環(huán)境中,教育和引導干部對“權力”和“權利”一定要作辯證唯物主義分析,以致在“懲處既然,防患未然”的反腐倡廉斗爭中抗得住歪理,頂?shù)米≌T惑,耐得住寂寞,管得住小節(jié)。對有這樣那樣問題的干部,要區(qū)別不同情況,運用監(jiān)督執(zhí)紀的“四種形態(tài)”予以妥善處理。總之,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tǒng)領,持之以恒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一系列決策部署,使廣大干部真正踐行“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團結和帶領人民群眾不斷奪取新的勝利!
戴儉明 中央紀委原副部級巡視專員
中國行為法學會廉政研究委員會會長